最近在網(wǎng)上看到這么一則新聞:某女子去汗蒸館汗蒸,結果因為地面濕滑不幸滑到,戴在手上的玉鐲子摔碎了,隨后女子找汗蒸館老板索賠,說這塊玉是幾年前5000塊買了,戴了幾年還升值了。老板拒絕賠償,他認為,這個女子說的關于玉的價值和升值與否是沒有辦法界定的,還說:“說的不好聽點,十塊錢也能買一個,一百萬也能買一個……”
圖源:浙江電視臺某新聞節(jié)目
這種類似的社會新聞蠻多的,老板和顧客誰占理我們就不說了,不過這事兒也確實反映了一些問題:比如玉石的價值確實很難界定,特別是對外行人來說;另外就是升值與否,真的所有的玉,過個三年五載都能升值嗎?
先說玉的估價問題,別說外行人不懂,就如老板說的,十塊錢能買,一百萬也能買,玉石的價值,對于懂玉的人才有意義,在不懂的人眼里,或許十塊錢的玉和一百萬的玉真沒什么差別,橫豎就只是一塊石頭而已。
內行人的話,更不會輕易給玉估價了,影響玉石價格的因素太多。拿和田玉來說,雖是以玉質為基準,但它的各個指標是沒有一個比較明確的價值標準的,比如脂粉、密度、油性等指標,并不是很好判定衡量。再就是關于白度和皮色,也都是具有爭議性的,如“白/色差一級,價差千里”是業(yè)內不成為的規(guī)定,但“好皮沒好肉”、“十白九松”也是事實,在白度/皮色和玉質的矛盾中,要怎么抉擇,也是一大難事。
而時間和市場一直在變,流行具有周期性的,每個時期都有不同的“爆款”,早年流行光白籽,現(xiàn)在皮色料吃香……最后是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把尺,“黃金有價玉無價”,無價不僅指的是玉的貴重,也是說明它價格太過主觀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和消費觀念,這些都會影響到對玉價值的判定。比如一塊料子的皮色很漂亮,但玉質一般,價格貴一點,對于喜歡皮色的玉友來說也愿意接受,放在喜歡玉質的人身上就不一定了。這些私人標準,和玉有關,卻又無關,更多的是一種形而上的喜好,再加上渠道、貨源、成本價的因素,它的價值便更加復雜。
最后是玉的升值問題,很多外行人都覺得玉石行業(yè)是暴利行業(yè),因為它這幾十年來升值太快了。但事實上,一直在升值的,只是那少部分有收藏價值的料子升值了,并非那些普料。比如說新聞中那位顧客的玉鐲,鐲子在玉石市場是屬于很有價值的硬通貨,而稍微好的和田玉、翡翠,原料就得至少克萬以上,千元檔的鐲子,只能說是戴著漂亮,是談不上什么升值不升值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