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玩玉石,無論是出于喜愛,還是為了增值,或者收藏,始終得落在價值上,高附加值者,才值得收。那么決定一塊玉石價值的元素,一般都有哪些。
?
玉石作為藏品,在很多時候亦是商品,自然可以有很多的附加價值。首先,人類賦予的文化,給玉石加價,每種藏品,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屬性在里面。比如說“鉆石恒久遠,一顆永流傳”,一句很好的營銷術語,恒久遠,現在已經作為鉆石的文化為其加價;
翡翠是外來玉種,近現代以來很多名人,比如宋美齡,戴過不少翡翠,隨著時間的推進,翡翠也在其基礎上,越來越具有中華文化的意味;而和田玉,屬于“中國特產”,在我國有著8000千年之久的文化內涵。
其次是玉雕的工藝,從原稿的設計構思,題材的寓意,到中間或精細,或質樸的雕琢,最后的拋光,各個環(huán)節(jié)都處理的到位,才能打造一個優(yōu)秀的玉雕作品。技術越硬,作品肯定越被玉友和市場喜愛。
但是,很多玉友,對工藝的理解,不一定很深,它做工的好壞,玉友們不一定能夠準確的評判。所以現在,除了技術方面,一個工作室、大師的名氣、推廣方面,也能“營銷”玉雕的價值。當然這種營銷,有其高價值的含金量,因為一件玉器,遠不止在于工藝,有時,往往更在于其它。
再就是市場,大環(huán)境肯定影響玉的價值,不止是對玉整體價值的影響,每個時間段的市場,對不同玉種不同題材也有不同的影響。比如以前流行不帶皮色的,后來市場反過來了,都要求帶皮色了。尤其籽料,一路走來,這么些年,我們也看到了它身上發(fā)生著時間和時代的巨變。如果很長時間沒去了解市場,按照幾年前的價位去收一塊玉,那肯定是買不到的。
上面說的這些,可以說是軟性的加成,最重要的還是看它本身的玉質。拿和田玉籽料來說,好料子,油度和細度是基礎、必須的。其它不容易注意的,一個是渾厚度,渾厚度是籽料和其他寶石的區(qū)別,像翡翠水晶以透為美,和田玉是要渾厚,就像羊脂玉那樣,半透不透,有靈性的透感最好;
一個是均勻性,有些料子,因為皮色或者玉質的原因,呈現多色,色澤分布好的話,能提升價值,但是很多情況來看,色越多越亂,均勻的玉色,皮肉分明的料子才好;
最后是色相的純正度,好比人的皮膚,健康的皮膚光滑有血色,無論什么色種的料子,色相純正均勻,飽和度高,它品質也越高。玉石好壞,首先是要依托你玉質本身而存在,一塊料子值不值得收,質地,或許是最首要保障;
但與此同時,玉石本身之外,我們有時亟需關注的是其更深遠意義和更長久價值。這一點對于所有玩玉人而言,任重道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