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長河中,一直流傳著 “傳玉不傳金” 的說法。為何古人選玉而不選金作為傳家之物呢?這背后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價值。
?
黃金,自古以來便是硬通貨,擁有天然貨幣的屬性,象征著財富。古時富貴人家積累金銀,希望能福澤后代,讓子孫衣食無憂,滿足物質上的需求。
?
然而,錢財在古人眼中常被視為身外之物,甚至有 “視錢財如糞土” 之說。而且,金銀容易迷人眼、腐其志,古人認為以金傳家,可能會遺禍后代。
?
他們渴望一種在心靈、性情和情緒上具有本質獨特性的東西,一種能夠強大自己的精神力量。
?
中國人自古就極為看重 “精神”。兩千二百多年前的《呂氏春秋》中提到:“圣人察陰陽之宜,辨萬物之利,以便生,故精神安乎形,而年壽得長焉?!?
?
司馬遷的《史記》中也對道家的 “使人精神專一,動合無形,贍足萬物” 進行過探討。而玉,恰恰承載了國人的精神世界。
?
玉是融入國人骨血之物。
它經(jīng)歷了神玉時代,介通天地,擁有至高無上的神權地位;到了禮玉時代,有了系統(tǒng)性的規(guī)制,玉不僅是國之象征,佩玉更是個人身份地位的體現(xiàn);德玉時代,以玉比德,強調玉除了外在的美,其內涵與人的精神世界也彼此相通、息息相關;俗玉時代,玉飛入尋常百姓家,不僅是工藝品,其中也蘊含著精神、理念和理想。
?
以玉為師,是中國獨有的教化形式,倫理綱常巧妙地借由玉器進行傳播,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。在把玩觀賞玉的過程中,人們進行著人格的修行。
?
玉中還藏著中國人的審美。
?
線條的明暗、粗細、凹凸結合,傳出不同氣韻。裝飾花紋的精巧、景觀花卉和人物動物等各種造型設計獨一無二,無一不體現(xiàn)了和諧統(tǒng)一的美好意境,展現(xiàn)了中國人對美這一名詞的獨特理解。
?
玉雖為靜物,看似不張揚、不跳躍,但其實最耐人尋味,是富有生命力的藝術創(chuàng)造。
?
玉之堅韌更讓其成為歲月的見證者。一塊玉,往往要歷經(jīng)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榮辱興衰,見證一代人的歷史,才會傳到下一代的手上。
?
它是情感的載體,是一個家族的象征,是消逝的歲月的記錄者,更符合傳承的意義。
?
以玉傳家,當興家風。玉中寄情,飽含著古人對后代的美好祝愿。見玉如見其人,一伴終生。
?
當我們凝視一塊傳承下來的美玉時,仿佛能感受到先輩們的溫度和期望,它不僅僅是一件物品,更是一種精神的延續(xù)。
?
在當今時代,我們或許也應該重新審視玉的價值。它不僅僅是一種裝飾品,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和精神的寄托。
?
當我們在忙碌的生活中迷失方向時,不妨靜下心來,欣賞一塊玉,感受其中蘊含的古老智慧和美好情感。
?
讓我們傳承古人的智慧,以玉傳家,讓這份精神的瑰寶在歲月的長河中熠熠生輝。